“赵家堡”并不是城堡,而是丰城非常有名的集市,刘啸前世就知道这里,二十年后,“赵家堡”名字还在,不过成了一栋农贸大厦,一楼菜市场,二楼日用百货。
但那时丰城大型菜市场有数家,“赵家堡”只是其中一个,远没有现在这么火。
其实所谓的“赵家堡”就是一片开阔的场地,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,新中国没有成立时菜农们就自发在这里进行交易,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集市。
新中国成立,丰城随之建市,“赵家堡”集市也被保留下来,其规模也越来越大,特别是农历初一和十五,周边的农民都会赶着马车来到这里买卖。
二十年前,集市受到冲击,正常买卖变成了违法行为。
直到十年前,改革开放开始,市场经济又逐渐恢复。
在华国的八十年代,市场经济还是一个新鲜的词汇,人们觉得这种经济形式来自西方,实际上,华国的民间,特别是农村早就存在市场经济了,这种集市就是典型的事例。
农民们把自家耕种多余的蔬菜拿到市场贩卖,对方可以用货币来购买,也可以用对方需要的物品进行兑换,大家各有所需,完全遵循着市场规律,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雏形。
现在“赵家堡”市场已经逐渐恢复,刘啸隔着老远就听到嘈杂的喧闹声,期间还夹杂着马和驴的嘶鸣声,好不热闹。
昨天刚下过雨,市场里地面泥泞不堪,不少地方还有大片的积水,可没有人注意这些,什么水坑不水坑,踩的人多了就没坑。
今天恰好是农历十五,赶集的日子,周边十几里内的农民老早就赶着马车来到赵家堡。
市场里有一些政府配置的铁制蓝色柜台,来的早的农户就占据一个柜台,不过菜农们的数量远比柜台要多,后来的菜农就自己找位置,马车驴车随便一停就地便吆喝起来。
刘啸跟着父亲走进菜市场,身旁的菜农们大声的吆喝。
“甜小葱,甜小葱,蘸酱吃正好了。”
“西红柿,西红柿,一毛五一斤了!”
“刚杀的猪血肠了,一块三毛五一斤了。”
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,让这个简陋到极致的露天农贸市场充满了烟火气息。
刘啸就喜欢人间的烟火气,喜欢人们为了生活努力工作的样子,自己不也是这样的人吗?
刘向学在菜市场里穿梭,很快来到一辆驴车跟前。
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老汉站在驴车前抽着旱烟,车上放着自家种的蔬菜,还有一个大水桶,水桶里有三条鲤鱼,每一条都有三四斤的样子。
“老哥儿,鱼怎么卖?”
刘向学问道。
“四毛二一斤,三条都买了,就三毛五。”
对方回答。
刘向学看了看水桶里的鱼。
“这一条得有三四斤吧?”
对方回答:“差不多,这鱼新抓上来还不到一小时,新鲜着呢。”
“抓上来的?从哪抓的?兰河里?”
刘向学又问道。
对方接着回答。
“昨天下大雨,河沟子都满了,这鱼也跑出来了,随便抓呗。”
刘向学挠了挠头。
“是在河沟里抓到呀!那我买两条,你再便宜一点,反正都是白来的。”
刘向学开始砍价。
对方当然不同意。
“什么白来的呀?我可是和我家二小子下河捞的,弄了一身泥,些都冲跑了一只,这鞋不是钱呀?
你要买两条,我三毛五就卖了,再低就不卖。”
刘向学想了想点头,指着水桶里的两条鱼。。
“好吧,那你幺一下这两条。”
“好!”
对方抽出一杆秤,抓起一条鱼扔到秤上,鱼活蹦乱跳不好控制,他对着鱼头又来了两巴掌。
“这条是………三斤一两,高高的!”
老汉用一根麻绳在鱼鳃里穿了过去,然后又拎出第二条。
“这条是………二斤三两,一共是………五斤四两,一斤是三毛五,是…………!”
老汉拿出个算盘,慢悠悠的开始算起来。
刘啸在一旁说话了:一共是一块八毛九。
老汉撇了刘啸一眼道:你咋知道一块八毛九?
“算得呗。”
“算得?你还比算盘算得快?我可不信。”
老汉扒拉着算盘,这速度真是让人着急。
足足半分钟后,结果出来了。
“哎呀,还真是一块八毛九,大兄弟,你这娃娃挺厉害呀。”
刘向学哈哈笑道。
“我儿子当然厉害了,今天才八岁,明年就能考大学了。”
老汉听了也哈哈大笑。
“你吹牛去吧,我家大小子十八岁都没考大学,你娃娃八岁考大学?牛都让你吹上天了。”
刘向学甩给对方一个鄙视的目光。
“连市教委的领导都说我儿子是天才,整个丰城都找不出第二个来,这人跟人是不能比的,算了,跟你说也不懂!”
刘向学掏出一块八毛九递给对方,拎着鱼带着刘啸离开。
“这条给你爷,这条咱们自己炖着吃,嗯,不够,还得再买点肉………买点猪肉吧!”
前面正好有卖猪肉的,刘向学来到跟前,用手摸了摸,觉得肉还挺厚。
“猪肉怎么卖?”
刘向学询问。
对方回答。
“两块一一斤。”
“这么贵了?”
“没办法,现在都是这个价,要是“后丘”更贵呢,都两块三了。”
刘向学摇了摇头,这些日子的物价的确有点高,去年猪肉还一块七八呢,今天一下子就涨到了两块多,工资也没涨。
“稍微便宜一点吧,我就买三斤。”
刘向学接着砍价。
“便宜?嗯,那就凑个整,两块钱,便宜你一毛了。”
“便宜一毛………好吧,那就来三斤,肥的多一点啊!”
刘向学特意嘱咐要肥膘。
“肥的都给你,剩下的怎么卖?我就切这一条了。”
对方沿着一侧就是一刀,放在秤上是二斤八两。
“二斤八两就二斤八两,不用再多了。”
一斤两块钱呀,这可不是卖鱼,才三毛五分钱,多一两就是两毛呀!
“二斤八两,一斤两块钱,那就是………五块六。”
这个农户算账比刚才卖鱼的快一点。
“这是………五块六,拿好了!”
刘向学抽出几张纸币递给对方,菜农接过来认真的数了数,一分不差后才把猪肉交到对方手里。
“儿子,帮爸拿着,拿住了,不能被小偷抢去。”
刘向学嘱咐儿子,刘啸接过来,牢牢的抓在手里。
接着逛,刘向学又花了一块钱买了很多蔬菜,蔬菜还是很便宜的,像豆角这种菜是一毛五分钱一斤,不过种类不多,都是应季蔬菜。
父子两人在早市逛了接近一个小时,此时人也越来越多,农户们也是喜笑颜开,人越多,他们赚得也越多,但也会不时有争吵声传来。
“你还没给钱呢?”
“怎么少五分钱?”
“你买不买?不买赶紧走!”
讨价还价声和咒骂声在这市场上此起彼伏,组成了一首百姓生活交响曲。
不光有老百姓,很快有两个穿着蓝色制服的人夹着黑皮包走进市场,他们的到来立刻引起了菜农们“仇恨”的目光。
原来这两人是税务所的工作人员,到市场是来收税的。
工作人员走到农户跟前笑眯眯的说道。
“老乡,赶紧交点税吧!”
农户一瞪眼睛。
“交什么税?我还没卖到钱呢交什么税,去去去,去别人家,等我赚到钱再说!”
“老乡,我刚才都看到你卖了很多钱了,就交一点吧!”
工作人员“哀求”道。
“我没赚到钱,还赔钱呢,不交………!”
两位工作人员询问了好几个农户,结果都一样,没有一个交钱的,甚至有两个农户都骂了起来,弄的他们两个狼狈不堪。
刘啸从没看过税务局的人会如此窝囊,跟受气包一样。
“呵呵,这个时代还真有意思,税务部门根本没有尊严可言,估计也就警察还能对付这帮农户们。”
刘啸和父亲回到家时才七点半左右,一进胡同就遇到了周爷爷。
“向学买菜去了?好家伙,买了不少菜呀,这么大的鱼?怎么?要改善生活呀?”
“周叔,今天去我爸那里,多卖点东西。”
“哦,你爸你妈身体还好吧?”
“不错,都挺好。”
“小伟今年高中毕业吧,找到工作了吗?”
“找到了,就到我爸那家化工厂,现在是电工学徒。”
“电工好呀,什么地方都需要电工,让小伟好好学,等有工夫我去你爸那看看,挺长时间没跟他杀一盘了。”
“行呀,我爸下班在家也没什么意思,有工夫就过去,反正也不远。”
父子二人走进家门,张文秀已经把饭做好,小米水饭,豆腐拌小葱,还有昨天晚上剩的鸡块又热了一下。
“买了这么多菜?”
张文秀接过菜放在菜板子上。
“一会儿把鱼拿楼上去,剩下的咱们自己吃,唉,这点东西快十块钱了,现在物价太高了!”
刘向学对现在的物价有些不满意,十块钱的菜呀,他一个月的工资是七十二块五毛六,十块钱相当于三四天的收入了。
当然,主要是肉贵,蔬菜还好一点,可也总不能吃菜吧,刘啸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光吃蔬菜能行嘛,只有多吃肉才能长身体。
“肉是最贵的,现在都两块钱了吧?”
张文秀问道。
“两块一一斤,我买了两斤八两才才卖两块钱。”
刘向学回答。
张文秀叹了口气道。
“早市还能便宜一点,二百货那边都两块二三了,再涨就吃不起肉了。”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9.cc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9.cc
更新于 2023-06-24 08:41
A+
A-